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之三--寺廟
寺觀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在風景秀麗的山林中,佇立著一座座佛剎古寺和一棟棟道觀玄宮,這是信徒誦經(jīng)祭拜、拈香頂禮之處,是他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僧人所居稱“寺”,道士所居稱“觀”。歷代遺存的寺觀建筑蘊涵者中國文化藝術的豐富寶藏,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佛教傳入
中國最早的時代幾乎沒有完整的宗教,只有崇天和崇祖的宗教形態(tài)。在道教未興起、佛教未傳入之前中國的宗教建筑形式多以祠廟的形式出現(xiàn)。佛教發(fā)源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大約在東漢初期正式傳入中國。最早見于我國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洛陽的白馬寺。“寺”本是中國古代官署的名稱,如鴻臚寺、大理寺,由于最早從印度來的佛教徒住在鴻臚寺(接待賓客的公署),后來造的佛教建筑就借名為“寺”,以后“寺”就成了僧人所在的佛寺的通稱。公元7世紀,佛教從內地和印度傳入西藏,經(jīng)過與當?shù)卦甲诮涕L期的融合,形成了俗稱喇嘛教的藏傳佛教。唐代漢族建筑技術隨佛教傳入之后,與原有的碉房建筑相結合,漸漸形成了獨特的喇嘛教建筑藝術。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依山勢布局,高低錯落,巍峨莊嚴,展現(xiàn)出西藏寺廟獨有的粗獷于雄勁之美。7世紀中葉,佛教也開始有緬甸傳入云南傣族等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中國了佛教的另一支南傳佛教,并創(chuàng)造出富有云南少數(shù)民族建筑特色的佛教寺廟。
佛寺形式
佛寺的布局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廊院式,即以一座佛殿或佛塔為中心,四周繞以廊屋,形式獨立的院落,大的寺院可以由多個院落組成。建于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就是“前塔后殿”布局的典型。據(jù)考古得知,該寺院的主體部分有塔、殿和廊院組成,其核心是一座位于三層臺基上的九層塔,塔北建佛殿,四周繞以圍墻,形成一個寬闊的矩形院落。其余附屬建筑,配置與主體塔院的后方與兩側。以殿堂為主的佛寺,特別是某些“舍宅為寺”寺院,為了利用原有房舍,常以前廳為佛殿,后堂為講堂。第二種形式是縱軸式,即把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地布置在一條軸線上,每個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大型寺院還可以并列兩條或三條軸線?,F(xiàn)存河北正定的弄興寺大體上仍保持宋代布局,就是縱軸式布局的實例。佛寺的基本格局有一定的特征,一般是有主房、配房等組成嚴格對稱的多個院落形式。在主軸最前方為山門即寺院的入口,有的由于地形或其他原因不做山門,就直接為天王殿。過天王殿進入寺院中最大的院落,院落左右分設鐘樓和鼓樓,坐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大雄寶殿,這是全院最重要的建筑,左右常有配殿。正殿的后面常建有佛堂,最后進院落通常為兩層的藏經(jīng)樓,主軸的兩側發(fā)布禪房和僧房等。第三種形式是自由式,其建筑布局是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而創(chuàng)立的,所以種建筑形式多在藏族地區(qū),其特點是沒有明顯的主軸線,按照地形為自由地布局寺院各類建筑。如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的扎什倫布寺,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金頂碧瓦,氣勢磅礴。
佛教文化
佛教是在中國延續(xù)時間較長和傳播地域最廣的宗教,它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建筑和藝術遺產(chǎn),如殿閣、佛塔、經(jīng)幢、石窟、塑像、壁畫等。佛教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和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給佛教極大的啟發(fā)作用,兩者的融合過程可以從建筑裝飾紋樣的嬗變中找到依憑。在佛教傳入之前,漢代的裝飾紋樣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各種紋樣如龍紋、云紋出現(xiàn)在各種器皿、家具、建筑的裝飾圖案中。佛教的廣泛傳播,使許多具有佛教意義的形象如飛天、蓮荷、火焰背光等成了禮佛之地的主要題材。隨著佛教于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外來的火焰紋、卷草紋的形態(tài)起了變化,逐漸具有中國傳統(tǒng)裝飾中云氣紋、水波紋的飄逸風格,并發(fā)展形成唐代的卷草紋樣。就佛教建筑局部的裝飾而言,還保留著若干外來的影響,如火焰形拱門、束蓮柱、卷渦紋柱頭等,但從整體來看,局部上都是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如石窟建筑中所表現(xiàn)的外檐柱廊與斗拱裝飾,以及廊院式佛寺平面布局、木梁柱屋架、廡殿或歇山屋頂、鴟尾、筒瓦和勾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