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之二--宗祠
宗祠
宗祠指宗族的祠堂,所謂宗族是指分居異財而認同于某一祖先的親屬團體或擬制的親屬團體。宗祠是舊同族子孫供奉并祭祀祖先的處所,象征著宗族的地位,在村落民居建筑群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其數量之多,僅次于住宅。
宗祠起源
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法社會,建立在小農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家長制家庭與家族一直是宗法社會的基礎。家族制度的一個主要表現形式是聚族而居。中國傳統村落是同宗民居建筑的聚合體。這種聚合體深受同宗觀念、宗法制度和祖先崇拜的影響,以血緣為紐帶進行總體布局。在古村落中,同族人需要有一處共同祭祀的場所,于是產生了宗祠。宗祠是供奉祖宗牌位的莊嚴場所,牌位是祖宗神靈的象征,所以宗祠被認為是祖先神靈棲息之地,是活著的子孫與死去的祖先神靈溝通的廟堂,幾乎每村、每族都有宗祠。一般的家族不但有一族合祀的宗祠,而且族內的各房、各支房也往往有各自的支祠、房祠。
宗祠地位
宗祠在血緣村落里處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既是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宗族議事的會堂;是族民婚喪嫁娶的儀式地,也是他們進行娛樂活動的中心;是宗族陳列祖宗牌位之所,也是炫耀杰出族人的紀念堂。另外,對宗族有重大意義的物品,如圣旨、誥命、祭器、祖宗像、族譜等,也保存在祠堂里。在鄉土社會里,宗祠是血緣關系的紐帶,象征著宗族的團結,因此大多建在村落的核心地帶,而且往往是村落中最雄偉的建筑物。能夠光宗耀祖誘導子弟上進的紀念性和旌表性建筑,如牌樓、貞潔坊、御書樓等,大都建造在宗祠近旁,共同形成村落的禮制中心一般的民居則環繞著宗祠而建,形成了以民居拱衛祠堂的村落布局特點。
宗祠特征
由于宗祠是血緣村落里規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祠堂建筑也就逐漸變得威嚴宏麗,其建筑裝飾成為村中建筑之首。宗祠是禮制建筑,因祭祖議式隆重,祠堂多以規整嚴謹手法,取中軸線對稱布局,各進建筑由前向后逐漸增高,主體建筑置于后位。大型祠堂采取三路三進兩廂制,即三進建筑,兩側再布置輔助建筑。有功名的家族還可在堂前設抱廈、拜亭或月臺,大門前設旗桿石。祠堂外觀較為簡潔,以高墻封閉,唯有正面入口較繁華。內構架的粱柱碩大雄偉,步架規則一致,裝飾精美。為防雨水浸潤,天井檐廊柱子的下半截多為石柱。前沿安置欄桿,既構成端莊肅穆的氣氛,又顯示出富麗豪華的格調。宗祠建筑風格與住宅建筑風格的分化,反映著上層雅文化與下層民俗文化的分化。
宗祠裝飾
宗祠的裝飾比民居奢華得多,可說是集地方建筑工藝技術與藝術于一身。雖然它的建筑格局采用了傳統的祠堂建筑結構,體現了規矩嚴肅的基本文化品格,但是在它的建筑裝飾中卻洋溢著強烈的民間文化氣息。宗祠的裝飾精美考究,在脊檐和額枋上,采用木雕、磚雕、石雕和彩繪等裝飾手法,都相當華美。尢其是木雕最為精彩,精雕細刻的花鳥、走獸及人物,皆栩栩如生,顯示了匠師們精巧的雕飾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