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石雕
中國傳統建筑主要裝飾部位以屋脊、梁柱、門窗以及欄桿等為主。屋脊的兩端,很早就如獸角般彎起,作為構圖的收頭,此部分后來被稱為“正吻”,通常以龍鳳、獅子、海馬等為雕塑。梁柱除了遍施雕刻外,還流行用彩色。門窗除了本身細致的花格子外,還有線條、雕花裝飾。欄桿除了雕刻外,格花千變萬花,本身就具有多種的形式與風格。在民間建筑的某些部位,一些傳統的建筑裝飾,如彩飾、泥塑、剪貼、交趾陶、水車垛等也各領風騷。
(2)石雕
石雕在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材質地堅硬,經久耐磨,又能防水防潮,多作為建筑中需防潮濕和需要受力處的構件。雖然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人們尚能看到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不但展現了石雕技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也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水平。根據考古發掘得知,最早的石雕是河南殷墟出土的石雕構件。從戰國到漢代已有石柱礎、石闋和石墓等,在一下構件上出現了簡單的石雕花紋裝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傳入和興起,佛塔、經幢、石窟等佛教建筑大量出現,石雕技術也由簡單的陰紋線刻發展到壓地隱起,從此建筑上的石雕裝飾有了一個劃時代的發展。隋唐時期石雕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代對雕刻按其起伏高低分為剔地起突(高浮雕)、壓地隱起華(淺浮雕)、減地平鈒和素平四種。唐宋以后遺留的石雕優秀作品很多,如石塔、經幢、橋、亭、牌坊等,從整個建筑的外形以及各個局部的詳盡手法,都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石雕工藝分圓雕、浮雕、沉雕、線雕和影雕五大類。圓雕是立體型的雕刻品,前后左右都要求形象逼真,其工藝一鏤空技法和精細剁斧見長。在建筑上常見的有龍柱、石將軍、石獅和飛禽走獸等。浮雕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雕刻技法與圓雕基本相同。根據圖案突出石面的程度不同,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浮雕主要用在建筑的門窗、柱子、墻面、門檻的裝飾上。沉雕即淺浮雕,是一種在打平或磨光后的石面上描摹圖案,依圖案刻上線條,以線條的粗細深淺程度來表現各種文字、花卉、圖案等的石雕工藝。大多用于建筑外壁墻面等局部裝飾處理。線雕飾在加工成平滑光潔的石料上,描出各種線條及裝飾圖,按照所描線條,平整光滑的雕刻出作品。影雕飾惠安石雕的獨特工藝技法。其做法是:將厚度約1.2厘米的青石片磨光上灰,然后用大小不同的鋒利鋼針在石片上精心雕琢,憑借鉆點的疏密、大小、深淺將圖案顯示出來。影雕作品細膩逼真,頗為傳神。
石雕在福建省是最負盛名的民間工藝,分為惠安石雕后壽山石雕。壽山石雕多用在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創作上,惠安石雕大量用在建筑上,是建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海內外凡有華人圈的地方均有惠安石匠的佳作,如臺灣鹿港龍山寺的大龍柱,比較人民大會堂的柱座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欄桿,廈門集美陳嘉庚陵園“鰲園”的石雕作品,南京中山陵的華表,日本鑒真和尚墓園等。在福建閩南的寺廟和居民的門框、門檻、抱鼓石、柱、梁、勒腳、臺階、柱礎、欄桿等裝飾部位上,無不留下惠安石雕的影子。
相關文章——中國傳統建筑-木雕
相關文章——中國傳統建筑-磚雕